第八十三章 进展艰难-《四合院:芯生年代》
第(2/3)页
“好的,我尽快做起来这方面的工作,我可以请教一些文字方面的专家。”
“对对对,就是要群策群力嘛,自己做好衔接工作就行了。”
赵烨当然知道,这不可能是张教授一个人能搞定的。编码其实简单的很,现在他们是第一个搞这个的,他们就是标准!
相应的,字形码才是难点,要一个一个的去设计,烦得很呐!
打发走了这个人,赵烨赶紧往自己的休息室里钻,生怕遇到慈教授他们几个。虽说他们的工作才是核心,但是赵烨还没打算现在就开始给他们“补课”。目前来讲,他们的工作在后世属于ic设计的范畴。不过现在他们考虑的东西,要比后世的那些架构师复杂的多。
毕竟这个时候产业链还没有形成,从设计到加工,都需要他们去关注和设计。
这哪是一口能吃下的?
赵烨已经给他们“留作业”了,先把他之前的设计吃透了再聊。这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。
不过这也是基础,如果连“看图说话”都做不到,那还谈何自己设计呢?
赵烨溜号,并不是为了自己睡大觉,而是他得去空间里,琢磨一下寄存器这个东西。
在整个处理器中,这个东西可是重中之重。赵烨觉得,也是处理器的集成电路中,最复杂的存在。
在他的设计里,处理器是八位运算的,简单来讲,就是运算电路一次要读取和处理八位二进制的数据。
那么寄存器相应的至少是八位的,而且为了存储运算时的数据还有必不可少的指令集,还有地址,指针等等,赵烨觉得至少要有12个寄存器才够用。
这12个寄存器,只是能解决最基本的运行需求,想要提升处理器的功能和水平,寄存器也得相应的增加。
赵烨面对的最大问题,不在于逻辑层面的设计上,而是在物理层面的制造上。
一个寄存器的储存单元,也就是一位,至少要一个晶体管,一个电容,要有存储电荷的物质,要有屏蔽层还得有相应的电路和控制元件。
一个八位的寄存器,就要有八套这样的系统,12套就得在这个基础上再乘以12,那就是96套。
之前的计算器,那个处理电路根本就没有设计寄存器,他是利用的外部存储,也就相当于现在电脑的内存。再有一个,上次他也没有利用指令集啊,那都是直接规划好的电路做四则运算。
现在运算的复杂度大大增加,再利用上一次的技术,那样无疑会拖慢速度,更是在处理器的设计上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。比如指令集,就很难发挥太大的作用。
可是他上一次的光刻机,制程精度超过十微米,接近二十微米。换算一下就是0.01至0.02毫米之间,用这样的精度做寄存器,赵烨觉得,怕不得一个存储单元就得有个米粒大小了吧!
第(2/3)页